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視。近年來,針對1-3歲孩子早期教育的各類早教培訓機構也順勢而生,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首先由于孩子一歲時腦容積就達到成人的70% 80%的大腦會在3歲之前發育完成。因此在這1-3歲進行施行早期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們最關鍵的早期教育也多在這個時間段進行,其次大腦對環境的潛在適應能力將伴隨我們終生。年齡越小,大腦可塑性也越大,1-3歲恰恰是大腦發育高速發展期。在這一時期通過對大腦進行良性刺激,從而形成好的行為習慣,將始終延續而錯過黃金期之后再想要糾正寶寶的一些行為習慣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了。因此,爸爸媽媽們謹記:早教要趁早哦。
孩子早期教育尤其重要。因為在這段時間里,孩子的身體、大腦都處在高速發育的階段,如果錯失了孩子發育的關鍵期,以后想再提升效果就沒那么好了。
很多家長以為專注力是孩子大一些才需要關注的事情。但實際上,3歲以前,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黃金期。這個時候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習慣養成非???。
6 歲以后,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腦容量已經接近成人,再想改就愈發困難啦。所以等到他們發現孩子上課精神不集中,寫作業也粗心大意,做事效率低,再想來提升孩子專注力很可能就晚了。
1、促進大腦的發育
一些家長擔心,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會累壞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事實說明,早期豐富的環境刺激與學習機會不但不會損害大腦的發育,而且還會促進大腦的發育。
2、可以提高人的學習起點
抓緊幼兒早期教育,提早人的學習起點。就是說,對于處在幼兒期的孩子,要在可能的條件下給予更多的教育,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識,以緩解個體生命的有限性與人類知識無限增長的矛盾。
3、對培養兒童某些特殊才能具有決定性意義
有人認為,彈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拉小提琴不從3歲開始,則以后難以精通。這種說法雖然有些絕對化,但因為學琴需要很強的手指功夫,而鍛煉手指功夫,如力量、靈括性、敏感性等,自然從小開始為好。
4、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有人認為,幼兒在2~3歲期間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年齡;外語學習最遲也不能超過4~5歲,因為在這時幼兒學習外語不會與本國語言相混淆;
5~5歲半則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年齡;6歲是發展大小、方位知覺的最佳年齡。所以五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5、對發展兒童智力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專家認為,兒童學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早期的教育與發展。兒童六歲進小學一年級時,他的學業成績至少有三分之一已經定型。
因此他得出結論:在嬰幼時期被剝奪或忽視了智力刺激的兒童,將永遠達不到他們本來應達到的智力水平。
1、運動
初期爸爸媽媽可以扶著寶寶走一段路,接著漸漸把手松開,讓寶寶學著慢慢自己走。等寶寶到走的技能,再引導他們解鎖跑、跳等更多運動新技能,來鍛煉他們的運動能力。
2、語言
可以給他們讀繪本、講小故事或唱兒歌。這些都能吸引寶寶們,讓他們主動開口,鍛煉語言能力。
3、認知
一歲后的寶寶開始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差異,因此爸爸媽媽可以教他們給生活中的人、事、物進行分類,例如按顏色給玩具分類,按用途給生活用品分類等,這些都能有效提升寶寶的認知能力。
4、社交
寶寶的社交圈,從與爸爸媽媽友好想處開始。一歲后,是寶寶與爸爸媽媽 建立親密關系的時期。爸爸媽媽們應該做寶寶的伙伴和玩伴,而不是領導和監督人,給寶寶一個自由、輕松、溫馨的成長空間。作為玩伴,當寶寶和同齡的伙伴們一起玩耍時,家長不但能參與其中,還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寶寶們和伙伴友好交往。